山農融媒11月18日訊 11月15日至16日,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年會暨中國農業史青年論壇(2025)在泰安召開。年會以“中華農耕文明的傳承發展與現代啟示”為主題,來自全國農業歷史領域的170余名專家學者、會員代表和高校師生參加會議,交流農業歷史研究、農耕文明傳承、鄉村振興實踐等領域成果,深化中國農業歷史研究,推進人才梯隊建設,共繪農史學發展藍圖。

中國農業歷史學會理事長、全國農業展覽館(中國農業博物館)黨委書記劉子忠,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山東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冷暢儉,山東省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青島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春霞出席會議并致辭。山東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周玉璽,南京農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原副校長董維春,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濰坊科技學院原校長李昌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長樊志民,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盧勇,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李軍,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楊乙丹等出席會議。

開幕式上,劉子忠代表學會向廣大會員一年來辛勤耕耘的收獲表示熱烈祝賀,向各位參會嘉賓致以誠摯歡迎。他表示,過去一年,學會圍繞中華農耕文明傳承、農業歷史學科發展核心任務,扎實推進學術研究、平臺搭建與人才培育工作,成效顯著。農史研究要立足中華文明探源、響應國家戰略需求,挖掘傳統農耕智慧以資政惠民,同時加強青年人才培養與國際學術交流。希望各單位攜手奮進,在賡續農耕文明、建設農業強國、服務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發出農史學界聲音,為農業強國建設注入文化動能。

冷暢儉代表山東農業大學對年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參會嘉賓致以誠摯歡迎。他表示,農史研究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需立足齊魯農耕文明發祥地優勢,深挖歷史智慧賦能鄉村振興與農業現代化。近年來,山農大作為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單位,始終堅守農史傳承使命,在農業歷史文化、創意鄉村等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研究體系。未來,愿與學界同仁攜手培育青年人才,推動農耕文明創新發展,為農業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劉春霞代表山東省農業歷史學會對大會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她表示,省農業歷史學會深耕齊魯農耕文明傳承,在系統農業歷史文化研究方面成果豐碩,已成為促進齊魯農耕文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農史研究兼具學術價值與時代意義,正逐步從書齋走向田野,從歷史走向現代,展現出蓬勃的生機與廣闊的前景。愿與全國同仁攜手搭建“學術共同體”,共同推動農史研究邁上新臺階,為服務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貢獻智慧。


開幕式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樊志民、南京農業大學原副校長董維春、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孫金榮、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黨委書記高淑貞分別從山東農業歷史傳承、民國前期江蘇農業教育轉型、汶陽田農作系統文化基因與鄉村發展等核心議題作主旨報告,分享前沿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盧勇、李軍、楊乙丹、杜新豪、高國金圍繞“江河脈動:中華農耕文明的源流、特質與智慧”主題展開學術對談,圍繞河流與農耕文明的關系演變,剖析國內不同流域的農耕文明特質以及農業生產重心在流域間變遷的歷史動因,以多元視角碰撞思想火花。

16日,中國農業史青年論壇召開,入圍本次論壇的15篇論文作者在會上作主題發言,專家學者現場點評并為作者們頒發入選證明。論壇同期開設7個專題分論壇,與會專家學者與報告人圍繞農耕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大農業史”視域下的區域史研究、農業農村研究與鄉村振興、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傳承與當代價值、鹽堿地綜合治理經驗與歷史研究等農史研究前沿熱點,展開匯報與研討,集中展示了農史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與前沿動態。

據了解,此次會議由中國農業歷史學會與山東農業大學聯合主辦。中國農業博物館、山東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青島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等60家研究所、高校、出版單位相關負責人、專家學者、學生參加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