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農融媒11月18日訊 11月16日-17日,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牽頭,山東省教育廳與山東農業大學聯合承辦的2025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山東)分會場生物技術與現代農業研討會在泰安召開。來自美國、德國、芬蘭、韓國、荷蘭、匈牙利以及國內多家單位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全球視角解讀生物技術與現代農業領域的最新進展,共同打造產學研用協同開放新格局。

山東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冷暢儉,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周衛,歐洲科學院院士、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于里約·赫拉拉烏托,匈牙利科學院院士阿科斯·邁斯特哈齊·費倫茨,波茲南大學副校長卡羅琳娜·帕拉克,圣西里爾大學副校長伊爾迪科·馬圖希科娃,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長顏曉元,諾維薩德大學農學院院長·內納德·馬加津,中東歐-中國合作發展協會會長田銳出席開幕式。

冷暢儉代表學校向與會的海內外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并簡要介紹了學校辦學歷程和近期發展成就。他說,山東農業大學始終將深化國際產學研用合作作為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支點,積極構建全球創新協作網絡,在服務國家對外開放大局中彰顯“三農”擔當。特別是在平臺建設、科研協同、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等方面開展了廣泛合作交流,取得了豐碩成果。冷暢儉表示,面對全球化浪潮,產學研的國際合作早已超越單一領域,成為聯動各國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紐帶。山東農大愿與海內外所有的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攜手構建開放、包容、協同、創新的國際農業科技共同體,全力支持更多科技人才勇立潮頭,深耕產業沃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與力量。

羅琳娜·帕拉克表示,生物技術與現代農業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沃土,更是應對糧食安全、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等重大挑戰的關鍵領域。此次盛會為與會者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平臺,期待通過富有成效的探討與思想碰撞,催生革新性方案,顯著提升農作物種植、良種培育及自然資源管理的效率。她說,過去20年來,波茲南大學與中國高校持續推進合作,在科研成果、學術合作、師生交流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期待中波高校持續深化在農業創新、可持續耕作、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合作交流,構建共享創新平臺,攜手應對未來挑戰。

顏曉元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是把握農業科技創新機遇的關鍵時刻。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智能灌溉等尖端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現代農業,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應對氣候變化、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本次盛會搭建了匯聚全球智慧、推動協同創新的高端平臺,期待各位嘉賓共享前沿技術成果,深入探討發展瓶頸,共同探尋合作機遇,攜手推動生物技術與現代農業的協同發展,為構建糧食充足、環境宜居的美好家園貢獻力量。

會上舉行了國外研究生導師聘任儀式,于里約·赫拉拉烏托教授、伊爾迪科·馬圖西科娃教授、內納德·馬加津教授受聘為我校研究生導師。

開幕式后,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周衛圍繞新質生產力下肥料產業的戰略需求、科學問題、總體趨勢和重點任務等內容作大會主旨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聚焦大豆油料單產提升新途徑——提質固氮減肥增產ARC(提質、固氮、減肥)耦合技術,以視頻形式作了分享。隨后,顏曉元研究員、南京農業大學張瑞福教授、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大學內納德·馬加津教授、德國哥廷根大學科夫·庫茲亞科夫教授、英國皇家農業大學以馬內利·尤尼奧爾·祖扎教授、浙江大學甘劍英教授等15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圍繞肥料氮素遷移轉化、根系與微生物間的氮素競爭、間作的生產性能、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釋肥的研究重點及突破等內容作了精彩報告。
學校辦公室、教務處、科技處、社合處、研究生處、發規處、國際處、人事處、農學院、植保學院、資環學院、林學院、園藝學院、信息學院、化學院等有關負責同志及師生代表參加會議。








